2011-07-27

故事魔力大/洪蘭

故事魔力大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暑假裡,我都會介紹好書給朋友的孩子讀,我發現,只要引起他們的動機,接下來完全不必操心,孩子們自己會想辦法去借書、找時間把故事念完。

有一天,我介紹臺北藝術大學黃光男校長的自傳《那個年歲———一個田莊孩子的故事》,這是一本非常好的生命教育書,故事簡潔生動,莞爾中見血淚,因為我自己非常喜歡這本書,所以念起來特別有感情,連大一點的小孩都跑來聽。念到〈兒書琅琅〉這一節,黃光男初一時,到舊書攤去買《封神榜》、《西遊記》、《七俠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古典小說來看,即使有些文字看不懂,但是書裡的天地使他心曠神怡,完全忘記現實的苦難,世界一下子開闊了很多。

所以他問:為什麼不把這些故事當作教科書,利用這些民族正氣的故事,培養出正直有為的年輕人呢?

念到這裡時,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孩子忍不住跳起來說:「老師,為什麼不呢?我好喜歡看課外書,可是老師都不准!我每天必須忍耐的坐在教室中聽老師念那些課本,真無聊!」

他的話引起了很多孩子共鳴,我小時候也有這種感覺,我不懂為什麼不把好的古典小說當作課本?我們可以名正言順的看更多的書,也不必特意去背解釋,書看得多,生字的意義自然了解,而且是從文章脈絡、字裡行間的了解,這比背課文後面所附的注釋更深刻,也更能活用。

在那個沒有兒童書籍的年代,我們閱讀任何可以接觸到的文字,連尋人啟事都不放過。所以《西遊記》是我的啟蒙書,才小學三年級就用我有限的字彙,念《西遊記》給我妹妹聽,不會的字就跳過去,好像也無損故事的完整性,至少講到我妹妹甘願替我洗碗、擦地板來換取聽我講故事。

後來,我的孩子上美國學校,我也發現他們讀很多的課外書,用讀小說來訓練語文能力。他們每週要讀一本小說,在家中讀完後,到課堂上討論,因為眼睛讀字比嘴說話快三倍左右,所以老師不浪費課堂寶貴的時間來讀課文,他們用來討論故事的背景、生詞的造句,最主要是討論讀後感;每個人的經驗不同,對同樣文字的解釋不同,讓孩子了解人生不是只有他家中的情況,不可以以一推十,以為天下人都跟他想的一樣。

這種教法無形中開闊了孩子的視野。有人說,外國孩子比我們的孩子成熟、懂事,我常想,是不是他們這種教學法使他們很早就了解每個人的境遇不一樣,不能自己不餓就想當然耳的認為別人也不餓。

故事書把千百年時光壓縮在一冊之中,讓孩子看到人生百態、悲歡離合,正直俠義的人是被人尊重的,偷雞摸狗者是被人唾棄的。忠孝節義的觀念不是靠教條口號可以達到,必須透過故事中感同身受的體驗才能深入人心。看到臺灣一年有九千名的中輟生,心中非常不忍,如果傳統的教材使他們中輟,何不用故事書把他們找回教室,讓他們重新開始呢?
*轉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本網致力於教育公益,若無意中侵權,請告知移除。*
 歡迎加入『讀經教育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