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6

守望相助 多點關懷/洪蘭

守望相助 多點關懷
文/洪蘭(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最近打開報紙,充斥瘋狂殺人的新聞:臺灣一名失業男子隨意殺死跟他無冤無仇的陌生人;美國二十七歲的男子殺死母親、祖父母、叔叔、嬸嬸和姪兒後,還放火燒屋,在逃亡時見人就殺,一共殺死了十一人;

德國則是一名十七歲的學生拿槍到母校掃射,殺死了十四名學生後,又去購物中心殺人,一直到警察把他擊斃為止,他一共殺死了十七個人。看到這麼多冷血的殺人新聞,令人忍不住要問:現在的社會究竟是怎麼了,為什麼從亞洲、美洲到歐洲,都有人變得如此瘋狂、嗜血?

  有人認為這個世代的孩子不是在父母的懷抱中長大的,他們是在冰冷的公寓中,由電視保母帶大的,他們沒有感受到人性的溫暖,所以視人命如草芥。這是否是原因之一,不得而知,但是我們知道孩子的成長需要大人的關懷;缺乏關懷,孩子易有反社會人格。父母不需要二十四小時把孩子抱在手上,但是必須在孩子需要你的時候在他身旁。事實上,愛孩子不一定要有血緣關係,即使是街坊鄰居或朋友都可以,只要能帶給孩子安全與溫暖,對孩子心智正常成長都有幫助。

  美國前總統夫人希拉蕊.克林頓曾經寫過一本書《同村協力》(It Takesa Village),認為一個孩子的成長光靠父母的力量是不夠的,需要全村人同心協力才可能成功。在現今冷漠的工商業社會中,這個觀念就更為重要,特別需要社區的人一起來關懷孩子。在一個守望相助、社會結構緊密的社區中,孩子就不大可能變壞,因為他沒有機會。

有一位義大教授描述他小時候的親身經歷:有一天,他早上起來看到天氣很好,就想逃學去郊外玩。他背著書包往城外走,走到一半,碰到趕羊的人。那個人問他:「羅貝托,學校在那邊,你怎麼走到這裡來了呢?方向錯了呵!」他急忙編了一個謊話搪塞過去;走不遠,碰到一個砍柴的人,又問他同樣的問題;等到碰到第三個人的時候,他就掉頭往學校去了。因為三個人裡面,一定有一個人會碰到他的母親,他逃學的謊話一定會被拆穿,所以只好乖乖回去上學。他之所以能成為教授,是全村的人彼此關心、監督、照顧每一個小孩的成果,讓孩子一開始就沒有機會走上岔路。

我小時候的生活環境也是如此,我母親去醫院生產,我們幾個孩子就很自然去鄰居家吃飯;我們在外做了壞事,回家之前,訊息早已傳到母親耳朵裡,一進門,家法就等著「伺候」了。在成長過程中,我們能充分感受到大人對孩子的期望,因為在很窮的時候,是不允許父母投資失敗的。假如你的父母打赤腳,把錢省下來讓你有鞋子穿,你敢不爭氣、不努力讀書來回報父母嗎?現在社會雖然富裕了,但人心還是肉做的,還是需要別人的關懷。如果大家能夠多關心一下別人的孩子,說不定這個孩子就不會偏激,走上不歸路。

一個孩子心智的成長需要很多人的關心與引導,在經濟不景氣時,更需要有能力的人多做一些。多聽孩子一句話,或許他不會氣得拿刀去殺人;多幫助一個大人,或許他不會絕望得帶孩子去燒炭自殺。每一個悲劇的發生,都表示我們做得還不夠。請在今晚睡覺前問一下自己:我還能為別人多做一點什麼?

*轉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本網致力於教育公益,若無意中侵權,請告知移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