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7

真正讀書人/洪蘭

真正讀書人 
文/洪蘭
報上刊載:大陸讀書率首次跌破百分之五十,人民不讀書,尤其是年輕人。我們臺灣也差不了多少,國文程度低落得逼政府不得不加考「作文」。

 
看到這個報導,使我想起很久以前林語堂講過一個提升閱讀的方法。他說每個學生每一學期交一百元,一千個中學生,就有十萬元可以買書了;由學校預備一個空屋,置備書架,扣五千元作為「辦公費」(他說,再多便是罪過),將九萬五千元的書放在那個房間裡,隨學生翻閱,年底每人拿回九十五元的書。只要學生閱讀所用的功夫與上課時間相等,一年之中,學問的進步,必定非一年上課的成績可比。
 
林語堂主張隨興之所至閱讀,有沒有人指導,不求甚解,他都覺得無妨,因為從十萬元的書裡總能找到一本愛讀的書,知識是相通的,一通萬通。他認為所謂「大學生」,不過是博覽群書的人(Be a well-read man),有了基礎知識才能去學專業知識,學生不僅精讀(本科),更重要是廣讀。兩年之內,若是讀了二十萬元的書籍,即使是隨意翻閱,知其書名、作者、內容梗概,也就不愧為一個讀書人了。
 
他說,憑什麼邏輯非八十分、心理學非七十分不可?學問可以稱斤論兩的嗎?邏輯學看了一百頁講義就懂邏輯了嗎?如果都是考八十分,那麼兩個學分的邏輯跟別人三個學分的邏輯所學到的是相同嗎?林語堂認為:現行制度是機器化的大量製造學士,不是在教學生,造就讀書人。
 
當時我覺得很好笑,認為他是異想天開。現在年紀大了,教了很多年書了,回想他講的話,其實不無道理。今天修滿一百二十八個學分畢業的大學生,肚子裡究竟有多少東西呢?尤其現行的教學考試把學生的興趣都扼殺掉了。
 
讀書必須要深入,才不會人云亦云。先從有興趣的著手,由一個有興趣的問題再一路追探,從看一本書而不能不去看十本書,如此循序而進,最後登堂入室,進入了學問之門。用這種方法去讀書的人,自然會沉醉其中,享受樂趣。
 
現行的讀書方式,真是像林語堂所說的「如東風過耳」,老師隨講,學生隨忘。他說「讀書」與「入學」是兩回事,因為後者是拿學分去向學校換文憑,他說這是「大量製造」(mass produc-tion),把學問變成一個公然交易的商品。
 
面對林語堂的批評,我們很汗顏,因為他講這些話至今又過了五十年,學生讀書的目的仍是學位,仍是拿學分在換文憑。多少頁的講義等於多少分,修完課後,全數奉還老師,船過水無痕。
 
最近看到林懷民在報上呼籲重視文化,又看到余秋雨說臺灣的文化能量被巨大的政治力吸納走了,很是擔憂。文化不能成為政治工具,要求小學生要有正確政治意識,課本要去中國化,其實是危險的事。文化是由內而外,誠於中而形於外的東西,不是口號、包裝可以得來的。林語堂的「一年讀十萬元書」現在或許做不到,但是要提升臺灣的文化產業,非得從閱讀下手不可。仔細想想,也不見得做不到,從小開始培養閱讀習慣就是踏出了第一步。
*轉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本網致力於教育公益,若無意中侵權,請告知移除。*

歡迎加入『讀經教育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