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7-27

用腳了解臺灣/洪蘭

用腳了解臺灣
                  /洪蘭(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
 最近看了一本書《學校在窗外》,很認同它的觀念,加上《天下雜誌》呼籲再訪三一九鄉鎮,用腳了解臺灣,透過了解培養對家鄉的感情,對民族的認同,所以我就在一個豔陽高照的日子訪問了臺東太麻里一所原住民小學。
 
這個小學只有九十個學生,都是卑南族的孩子,校長也認為學習無所不在,隨時可以發生,不必一定在教室中;因此,他規畫出許多戶外教學的場所,學校還養雞,利用營養午餐的剩飯菜來飼養。
 
學校沒有大樹,學生在操場玩時沒有陰涼的地方,所以他要求一人一樹,綠化校園。學校旁邊有一條河,本是水源,但是水從上游就被種檳榔的人用水管接走了,沒有水澆樹,學校的樹木會枯死,所以校長想到了利用附近居民洗菜的汙水來澆花。陰溝的水一開始引進校園時很臭,大家掩鼻,但是經過太陽曝晒後,汙水分解,微生物出現,自然景觀就不一樣了。有了蟲,青蛙就來了;有青蛙,蛇就出現了;有蛇,老鷹就在空中盤旋;有老鷹,獵人、賞鳥的人都來了。
 
生態一改變,經濟也跟著改變,一個不起眼的動作,改變了社區。人只要盡一己之力,常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這個村沒有什麼特殊的生產方式,都是務農兼打零工,如果家裡經濟不穩定,孩子就不能安心念書,所以校長鼓勵媽媽們以傳統的織布來做手工藝品以換取現金。母親們有了現金就會打扮孩子,最重要的是這個錢是她們辛苦掙來的,拿到這個錢使她們感到很有自尊,而不是收到救助金的自卑。
 
我念小學時,有一個同學家境不好,為了籌遠足的錢,他整個暑假都在割草做工,要繳錢的那一天,他很興奮的剖開竹筒,跟村裡雜貨店換了一張紙鈔,騎了一個小時的自行車來上學,結果到學校時,摸遍全身口袋,找不到那張鈔票,老師叫每個同學捐一些錢,不足的由老師墊上。結果,第二天他母親託人傳話,說他們家的規矩是非不得已不接受幫助,去遠足並非不得已之事,所以謝謝老師的好意,孩子不參加遠足。
 
我們當時都覺得他母親不近人情,尤其是見到他哭得眼睛腫得像核桃。多年後開同學會,有人提起這件事,他說他母親是對的,不是自己勞力賺的錢,花得心虛,寧可不要。他開玩笑說,這個教訓使他後來鈔票都貼肉放著,再也不敢讓它飛掉。
 
要幫助一個人,最根本的方式是給他釣魚的魚竿,讓他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原住民有許多長處,他們的頭腦好,聰明才智不輸我們;他們的韻律、動感和歌唱都是我們望塵莫及的,可惜現在的教育方式都沒有讓他們的長處發揮出來,這對他們來說很不公平。校長推廣手工藝,不但保存了傳統的文化,同時又帶來了收入。
 
我買了一個傳統圖騰的書包,一路上都有人問是哪裡買的;很感嘆這麼好的東西沒有一個好的促銷管道。其實這種百步蛇的圖騰圖案非常特殊,這是他們民族的特色,也是他們的驕傲,他們要的是就業機會而不是錢。
 
這一趟下來,我體驗到天下這個活動的意義,去了、看到了會有感動,感動才有行動,行動才有效果。希望暑假中大家都能用腳去了解我們居住的臺灣,你會發現它真的是一個寶島。

*轉載於國語日報家庭版。本網致力於教育公益,若無意中侵權,請告知移除。*
 歡迎加入『讀經教育社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