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5

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 /于美人


如何與叛逆期的孩子相處 
/于美人

最近瀨戶媽媽的新網誌提到她那讀國一,正值叛逆期的兒子的一些行徑。網誌一更新,引起了許多"媽媽們"熱烈的討論有些媽媽說:我的孩子才三四歲,卻也很叛逆,據我所知,孩子的叛逆期大概有三個階段:

1. ~三歲左右
2. ~八歲左右
3. 十三~十八左右的青春期

「叛逆期」,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名詞,然而,大家是否知道為什麼孩子在成長的過程裡會有所謂的叛逆期?
 
這是由於“人”從由母體受孕開始,在母親的腹中成長到出生,一直到三歲左右,才開始漸漸意識到自己其實是一個個體為了證實"自己"的存在,孩子便會做出一些無厘頭的反叛行為,讓做父母的哭笑不得,第二階段的七.八歲左右,和第一階段的叛逆型態很類似,孩子在意識上,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礙於懵懂無知,及不具備可以獨立的條件,因此尚能屈服於父母的管教或打罵。

再來看第三階段的叛逆期: 從十三歲左右開始,自我意識會再次高漲,這時期的孩子有一種強烈的,想要成為成年人的慾望,但由於他們的心理及生理年齡的不足,使他們沒有辦法真正成為成人,這種具有半獨立性、半依賴性的時期,讓孩子產生了一種矛盾的心理,他們希望父母可以完全的尊重他們,包括思想、隱私、及個人行為;一方面卻又無法擺脫父母獨立生活,甚至還得依賴父母照料他們的生活起居,這種矛盾心理,會帶給孩子另外一種"厭惡心理" 

當透過生理反映出孩子的心態,所謂的叛逆行為就出現了,所以就算知道父母說的都是對的,他們也會因反對而反對強烈地想表現出你是你、我是我的心態。

我個人其實不排斥孩子這樣的叛逆期,人的一生原本就會歷經許多不同時期: 嬰兒期、幼兒期、青春期、中年期,一直到更年期,每個時期會有每個時期不同的心態,如果一個人的心齡和生理年齡脫節,也許那才是我們該擔憂的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行徑,我選擇將重點放在~如何和叛逆期的孩子相處,而非處處譴責他們。

除了從書上讀來的心得,加上我個人的想法、做法,我覺得做父母的對於青春期的孩子應該要注意下列幾點:

1. 尊重

這時期的孩子最希望得到的就是被尊重,對於孩子的想法,最好給予尊重,比方當孩子尚未作完功課,卻一直在看電視或遊樂時;這時如果父母用一種命令的口吻說:「把電視關了,不准玩了,去寫功課,去念書....」或者像是「你應該」。

「你必須」「你懂什麼」這樣的口語,其實很容易招至孩子反彈,與其下指令,不如反問孩子:『你打算幾點睡覺?幾點洗澡?幾點做功課?』,經由這樣的詢問,孩子不僅感受到了父母給予自己的尊重,還能激發他們思考,幫助他們

規劃日常作息與學習的時間。在孩子提出了他們的時間表後,當父母的才來作建議或給予肯定,這樣一來,時間是孩子自己訂的,對於執行的意願就能提高很多。

若再不行,那麼我們可以只問結果,不管過程,也就是只要孩子把該做的事,在睡覺前完成即可,但有媽媽說:[我讓我的小孩管理自己的時間,可是到頭來什麼都沒做!];嗯!事實上這種例子好像也不少,我通常會讓孩子明白:[人要自重,才能獲得他人的尊重],另一面,我們先尊重孩子,再來管教孩子,比較能讓他們心服。

有很多青春期的孩子喜歡一回家後,便躲在房間裡,因為他們不喜歡別人窺探自己,硬是要和家人分成兩個世界,但那又何妨! 除非他們在房裡搞自殘或自害,否則,隨由他們吧! 在房裡關悶了,自然就會出來透透氣,要不,肚子餓了也會要吃飯吧!

還有些孩子明明喜歡這樣,父母卻硬要他們那樣,但到底什麼事是可以"尊重"孩子,又什麼事,是非得聽父母的呢?髮型服飾?作息時間?學習內容?交友遊樂?興趣喜好? 許多父母其實是拿著自己的標準尺度與喜好,企圖塑造出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孩子;但是,孩子不是父母的財產,誰說孩子是我們生的就必須凡事都聽我們的? 尤其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急於想擺脫父母約束的時期,處處地過份約束,往往成為雙方產生摩擦的最大因素。

那麼,所謂的「尊重」會不會變相,成為一種放任? 我想,「尊重」應該設定在法律、道德、人情和基本常識的規範之內,而這些知識或常識則是我們做父母的,必須教育孩子,重要的一環;以東京小丸子的留言為例,她說: 她很不認同為人父母的可以容許自己讀國中的女兒玩到半夜十二點才回家! 我也很認同她的話,一個國中生在外遊玩到半夜,這是一種非常識的行為,連法律都不允許的,做父母的若不管教,那絕對不叫尊重,而是放任了。

有些孩子到了青春期,會將日記上鎖,行動電話加碼....等等。這些行為已經在告訴我們,孩子希望擁有自己的隱私權作父母的千萬不要去偷窺,尊重孩子才能贏得孩子對我們的尊重。

2. 信任 

在和孩子的互動中,若作父母的不信任孩子,或讓孩子對自己無信任感,孩子的心一定會離我們愈來愈遠,一般孩子犯錯,最怕讓自己的父母知道,因為一般家長對於孩子犯錯或做錯事的第一反應常常是:錯愕,然後打罵,甚至懲罰我認為:當孩子做了好事,我們應該誇獎他,讓他產生持續想做的動力。但如果是犯了錯,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出犯錯的

原因,並加以輔導,有些孩子會說 : [我爸媽不信任我、不理解我],我想是因為他的父母沒有給予他一定的權利和信任有些事情,我們可以讓孩子獨立去做,接納他們做得不那麼好的一面,在他們處於半成人、半兒童的狀態下,信任是

非常重要的。透過了相互的信任,孩子便能從父母身上得到真正的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進而能讓孩子毫無顧忌地,與父母分享他們所有的成功與失敗。

3. 溝通 

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歡和父母說心裡話,因為他們不願讓父母窺視自己的內心世界,不過我認為這種心態不只青春期的孩子有,就算長大成人後,我們仍無法對父母赤裸裸地攤開自己的內心世界。我想,這是一種所謂的難為情,所以,

孩子不想說的事,當下我們應該別去勉強,若真的想瞭解,最好平常就要和孩子多聊天,在無心防的聊天方式下,孩子其實還蠻容易鬆口說出自己的心事。

另外,當孩子有話想說的時候,家長要去聽,不要一味地去講道理,我們要 "" 傾聽孩子說些什麼,而 "" 給一些意見,其實一般人向他人傾訴時的心態,多半也都只是需要個“聽眾”,而不是一位“說教者”;除非孩子主動問我們的意見,或者真想和孩子溝通時,最好也能採用“說故事”的方式,才不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壓迫感" 

4. 調整心態

隨著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也應該跟著調整自己的心態,讓孩子得到新的認同! 孩子長大了,不再是小時候那個凡事都會"聽媽媽話"的小孩,喜愛的事物也許變了,思想、習慣、喜好也不一樣了,不愛和媽媽親密了,不想和家人一起出門了....... 這一切的一切,只說明瞭一件事~就是孩子長大了,當然一切會跟著變,也只有接受孩子長大了的這個事實,我們才能讓自己的心胸豁達起來。

5. 關懷

大家常說:「學音樂的孩子不會變壞」,我倒覺得:「被關懷的孩子不容易變壞」,許多犯罪者經過案後的追蹤報導,

顯示泰半都缺乏"被人關懷" ,尤其在日本,這種典型的犯罪人物特別多,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淡漠,交不到朋友,父母親不聞不問,最後找了一條"無差別殺人"拿別人陪葬,作為自殺的方式... 

有些父母面對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頂嘴、不聽話等,大為惱火,覺得若不用強硬的手段將孩子給壓下去的話,孩子就有可能變壞,於是又是打又是罵的,孰不知,打罵其實最容易刺傷孩子的心,而且,這樣的傷害,通常容易造成反效果。

最怕的是,父母不知其故,以為孩子打也沒用,失去了教導孩子的自信,開始對孩子放任自流,再也不管不問,這樣的孩子最容易受到不良影響,行為偏差...等等問題,但就怕一旦孩子出了事,後悔就來不及了。

記得一次在收看專訪節目時,有一位吸毒者的告白,讓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說,從學生時期交上壞朋友開始,便染上了吸毒,進而有了毒癮,但是他的父母從未曾放棄過他,多次發現後,都將他送到勒戒所去戒毒,但自己很不爭氣,在吸毒與勒戒所之間來去多年,後來,有一天他突然覺醒,覺得太對不起父母對他的關
愛,之後便徹徹底底地戒毒了。

我覺得,教育孩子是無止盡的,就算孩子變壞,我們也要用關愛來感化孩子,切莫輕言放棄。而且,教育的方式「讚美」絕對比苛責有用,「關愛」也絕對比打罵正面!

另外,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買房之類,不妨也和孩子商量一下,考慮一下孩子的感受,徵求孩子的意見,有著民主氛圍的家庭,孩子會比較願意和父母靠近,還有,當和孩子起衝突時,不妨先離開現場,讓彼此有個緩和情緒的空間。

最後,有一句話~『言教不如身教』,很多時候,父母本身的言行、行為,才是教育孩子的範本!
得理,但要饒人 

人不講理,是一個缺點;人硬講理,是一個盲點;理直氣“和”遠比理直氣“壯”
更能說服和改變他人

一位高僧受邀參加素宴,席間,發現在滿桌精緻的素食中,有一盤菜裡竟然有一塊豬肉,高僧的弟子故意用筷子把肉翻出來,打算讓主人看到,沒想到高僧卻立刻用自己的筷子把肉掩蓋起來。一會兒,弟子又把豬肉翻出來,高僧再度把肉遮蓋起來,並在徒弟的耳畔輕聲說:“如果你再把肉翻出來,我就把它吃掉!”

徒弟聽到後再也不敢把肉翻出來。
  
宴後高僧辭別了主人。歸途中,徒弟不解地問:“師傅,剛才那廚子明明知道我們不吃葷的,為什麽把豬肉放到素菜中?徒弟只是要讓主人知道,處罰他。”

高僧說:“每個人都會犯錯誤,無論是有心還是無心。如果讓主人看到了菜中的豬肉,盛怒之下他很有可能當眾處罰廚師,甚至會把廚師辭退,這都不是我願意看見的。

”待人處事固然要“得理”,但絕對不可以“不饒人”。

留一點餘地給得罪你的人,不但不會吃虧,反而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厚德載物!  

三樂原則.于美人談母親

人們都說我的主持風格幽默風趣,其實,我的幽默來自我的母親,她影響我最深。
我一歲就沒了父親,母親二十三歲守寡,帶著哥哥、我和肚子的遺腹子妹妹,與爺爺、大爺(爺爺老家的長工)同住。

那是一個多麼苦的情況?一家六口人擠在 十坪 不到的租屋,一張上下鋪雙人床緊隔著衣櫃,衣櫃靠天花板的位置再釘一個床板,三個男的擠成一區,母親和我們姊妹擠在另一張小床上,剩下的地方只容一張書桌、一個灶,和「站」著洗澡的位置。

身為這樣一個單親媽媽,我媽當然也有悲傷的時候,她這麼年輕,爺爺威脅她,要再嫁,就留下三個孩子。她很樂觀,還找出了留下的理由。小時候,我曾問她:「你為什麼沒再嫁?」我以為她會慟哭。沒想到,她居然笑說,有哇!外婆好心介紹一個鄉下老師給她,但她一想到自己結婚五年就生了三個孩子,再嫁肯定又生一窩,前窩、後窩的孩子萬一打起架來怎麼辦?我媽太幽默了,再苦的事情都變得不苦。比方說,我結了婚,和老公吵得不可開交,希望從我媽那得到一點安慰,她說:「想一想,我們也不好相處,都是恰北北(台語,凶巴巴)的個性,找一個斯文的老公不容易。你想,幫小孩子重新找個父親也很麻煩,不是嗎?」我想想也對,火氣全消。

我的朋友喪偶,情緒崩潰,我打電話想安慰她,她說︰「你安慰不了我,叫於媽媽來!」我媽拿起電話就說:「我告訴你,追求幸福是每個人的權利,不要哭,以後啊,碰到喜歡的男人就鬥陣(在一起),但不要隨便結婚,聽於媽媽的。」我的朋友一聽完,什麼情緒都沒了。

母親受的教育不高,但她的幽默雋語卻是多的數不清。我永遠記得小時候我媽要去看婦產科,那個年代,民智未開,「寡婦」怎麼可以得婦女病,別人肯定會說閒話,偏偏鄉下地方衛生不佳,難免感染,所以我媽想出一個好辦法,就是每次看病都帶我去,如果醫生問:「你先生在哪?」我就馬上說︰「爸爸去上班了!」
從這麼小的地方就可以看出來,當個寡婦有多苦。我媽一輩子沒再婚,也沒交過男朋友,吃得差、穿得舊。長大後,我賺了錢,終於有了外食的機會,第一次吃苦瓜時,覺得滋味真不錯,回家問媽媽,為什麼家從沒買過苦瓜?我媽「哈」地一笑說︰「我這一生,過得還不苦嗎,幹嘛還吃『苦』瓜?」

和這樣樂觀、幽默的母親生活在一塊,孩子怎麼可能會悲觀呢?所以即便我家窮成這樣,我還是堅信「助人為樂、自得其樂、知足常樂」的三樂原則,以正面思考方式過日子。